- 音义形起名网
- 轩辕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轩辕(xuān yuán)复姓,是黄帝后代,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后周武王伐纣分封轩辕子孙于铸国,改为铸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轩辕姓历史发展
轩辕姓主要源流
按《国语》记载,少典氏娶有蟜氏(注:蟜,音jiǎo,古书上提到的一种虫,首见于《山海经》;有蟜氏是蜜蜂为图腾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又据《史记》说法,黄帝姓公孙。于是,《史记索隐》就调和两姓,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在姬水边成长,故改姓姬。此外,《史记》还说他名轩辕,但是没有说明因何而得名。《史记集解》说他号有熊,《史记索隐》就进行比附,说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根据《左传》记载,说他亦号帝鸿氏。《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及 《国语》 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轩、辕两字都与车子有关,因而齐思和《论黄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册)把中国车·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路史》讲得更具体,说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至于黄帝之所以称黄帝,古人似乎众口一词地说,他“有土德之瑞,土黄色,故称黄帝”。
近代史学家则提出黄帝即皇帝,亦即原始人意识中的上帝(上天)的意思。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根据《风俗通》、《春秋繁露》等古代文献,把应该写作黄帝的地方多写成皇帝,如《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风俗通》则作:“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且,从音韵学上讲,黄、皇同音同声,故黄帝即皇帝。又《尚书·吕刑》中皇帝与上帝也互相通用。这样看来,黄帝似乎可与皇帝、上帝划等号了。然而,“皇帝”称号自秦始皇帝创用以后,泛指中国最高统治者,“上帝”则别具神格意义,“黄帝”专指五帝中之首帝,又成一般共识。因而,此三者在实际应用上已是不可混淆的。
黄帝为什么称轩辕呢?古书上说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发明了一种战法。打仗时,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战士围成一圈,指挥员立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做出入的门,起到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有布幕的战车叫做“轩”,两车中间空当称为“辕”。因此,发明这种车站法的黄帝,就又称为轩辕氏了。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渊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轩辕黄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史籍记 载:轩,姓也,黄帝号轩辕,后因为氏。轩氏,轩辕之后。史籍《姓解·六三》、 《姓苑》中均记载:“轩氏、辕氏、轩辕氏,皆黄帝之后。黄帝之后以号为姓,轩辕即黄帝,姓公孙或言姓姬。黄帝,少典氏之子。黄帝共二十五子,十四子有姓,共12种姓。” 著名东汉后期思想家、政治家王符在所著的《潜夫论·志士姓》中记载:“轩氏、丰氏、驷氏、游氏、国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为姓。”轩氏、轩辕氏、辕氏、廖氏皆黄帝之后裔,各有各的支系,乃四种姓氏。
穆天子传 周穆王姬满为西周朝第五代君主,周昭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传说他享寿一百零五岁,在位时间为五十五年(公元前976-前922年,一说公元前1001-前947年,待考)。据汲县西战国墓所出土的典籍《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喜好游历,曾于周穆王十三-十七年(公元前963-前959年或公元前988-前984年,待考),驾八骏之乘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晋观黄帝之宫。他还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做歌相和。据考证,当时周穆王西游之地,就在今里海与黑海之间的一带旷原。后因徐戎造反,方赶回中原组织平乱。周穆王一生都致力于向四方发展,他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而两次发兵征伐犬戎,获其五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他还率军东攻徐戎,平服了徐戎的叛乱,之后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数百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周穆王制定了“墨、劓、膑、宫、大辟”五刑,其细则竟达三千条之多。后世流传有周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晋朝汲冢出土战国竹简《穆天子传》 ,其中虽多夸张,但毕竟反映了当时周穆王意欲周游天下,以及西周王朝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
周穆王的后裔分衍有十大支姓,即轩氏、丰氏、驷氏、游氏、国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除姬姓外,其轩氏为当首之氏,号称“中华第一氏”。
渊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后期楚国王族后裔轩丘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轩丘氏复姓系出楚顷襄王熊横,熊横迁都于陈国。其后裔楚文庶子被其封于轩丘为采邑,称轩丘氏。到汉朝时期有梁国宰相轩丘豹,其后省文简化为轩氏、丘氏。
轩丘,按史籍《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当时的罗川县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正宁县。现存正宁县博物馆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记载:“兹县(隋罗川县,今正宁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 《左传》 夏禹尊子于后。” 这里所说的“轩丘”就是罗水上游的桥山,因为有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称子午岭,即史籍《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庆阳知府赵本植修纂的《庆阳府志》记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宁县知事苏绍泉修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因此,轩丘即今甘肃省正宁县罗水上游的桥山。
渊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轩辕黄帝后裔军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潜夫论·志士姓》记载,古有军氏,为周朝时期郑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后,后军氏大多改为轩氏。
渊源四
葫芦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喜,属于以通义字讹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佚文》、 《左传》记载,郑国有公子喜,字子罕,其后为罕氏。在古代,“轩”与“罕”字通,如在《左传·昭公元年》中记为罕虎,而在《春秋公羊传》中则记为轩虎。其后裔以“轩”比“罕”为尚,遂为轩氏。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有熊氏,属于以先祖尊号为氏。据史籍《史记·索隐》、《汉书·古今人表》等记载,轩辕氏为上古黄帝后裔,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传说,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是中原部落首领少典氏的妻子。一天傍晚,附宝在有熊(今河南新郑西北部)的轩辕之丘突然看见了北极光,在中原地区能见到北极光是非常稀罕的,然后附宝就因此怀了孕。后来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今陕西黄陵沮水河畔)生下了黄帝。因此黄帝的姓氏是因为是少典氏的孙子复姓公孙氏。由于附宝受孕于于轩辕之丘,母亲附宝就给他起名号为轩辕氏。按远古的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亦称“力天”,在史籍《献侯鼎·天鼋铭》中有其图形记载。天鼋一直就居住在轩辕之丘,会飞,后来化身变为龙,从此龙就成为轩辕氏部落的传世图腾,因以得氏为“轩辕”。
1978年5月上旬,在今甘肃庆阳地区的庆阳县三十里铺,民工在采石作业时,在炸开的石板层中发现了翼龙的化石。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此翼龙系水族动物,颈长、尾短,没有背椎,头骨低长、牙齿多而较纤细。身无羽毛,体面光滑,但却有两个大“翅膀”,两翼展开长达两米,但不能作远距离飞行,只能在水边、疏林中滑翔,以啄捞鱼类为生,因称“环江翼龙”。考古工作者将“环江翼龙”化石与史籍《献侯鼎·天鼋铭》中的图形记载的“天鼋”对照和相互参证,惊异地发现二者不仅非常形似,而且印证揭示了传说中轩辕黄帝逝世后乘龙升天的奥妙——天鼋不仅是龙,而且能飞翔。“天鼋”就是翼龙,也就是“轩辕”。翼龙化石的发现,为轩辕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实物图腾的证据。后来,轩辕氏黄帝想到,炎帝多年来不辞劳苦,为人民做了数不尽的好事;而且为了不给人民带来战争的灾难,放弃了向他复仇的念头。接着又想到自己将炎帝赶到南方,却占据着本属于他的领地,觉得自己过去对炎帝的处置是一个很大错误。于是,黄帝派人去恭请炎帝和他的部族回来。从此,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和睦相处、共同生产、繁衍生息,很快就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华夏民族,子孙后代就称作“炎黄子孙”。
在黄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轩辕氏。轩辕氏族人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轩氏、辕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号称“中华第一姓”。
轩辕姓得姓始祖
轩汝君、轩汝臣、轩汝义:清雍正三年~乾隆八年(公元1725~1743年),于河北永平府玉田迁居辽西,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原分布:
一、葫芦岛南票区暖池塘镇札木沟村;
二、朝阳市朝阳县根德乡邱家村;
三、锦州市黑山县无梁殿镇轩三家村。
现分布:葫芦岛市龙港区、朝阳市、朝阳县、阜新市海洲区、彰武县、黑山县、新立屯、沈阳市、北京市,共有四五百人,一百五十多户,九代人。是为辽宁轩氏三祖。
轩辕姓迁徙传播
轩辕氏复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族 轩辕氏黄帝 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四百三十一位门阀,如今人口约两万八千三百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7%左右。始祖汝君、汝臣、汝义于河北永平府玉田县迁居关东,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分布地:奉天府暖池塘、承德府朝阳县根德、新民府广宁县黑山。
永平府:商孤竹国,春秋山戎肥子二国地明置永平府,清属直隶省,民国废。治所为今河北省卢龙县。
玉田县:春秋时为大卤之区,汉为右北平郡无终县地,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县,唐分渔阳虽置无终县,改曰玉田,清属直隶省遵化州,民初属河北省津海道。
在辽宁省锦西县北二十五里,东滨女儿河,西隔柳条边界热河朝阳县。
朝阳县:明初为营州卫地,后废入泰宁卫,清初内属,乾隆初隶塔子沟厅,寻析置三座塔厅,又改设朝阳县,属承德府,光绪间升为朝阳府,民国仍改县,属热河特别区域热河道,县治即古龙城,地滨大凌河,当承德入奉天之道,亦要区也,锦朝铁路以此为终点。
黑山县:向为辽宁省广宁县分管地,清光绪间析置镇安县,属辽宁省新民府,民国改今名,属辽宁辽沈道,县治附近有小黑山,故名,京奉铁路经之。
今河南省的新乡市、郑州市上街区、商丘市睢县、许昌市、新郑市、西华县、鹿邑县、太康县、扶沟县,广东省的江门市,山东省的临沭县、聊城市冠县、济宁市嘉祥县、郓城县、东平市,辽宁省的葫芦岛市龙港区、朝阳市,安徽省的长丰、亳州市、寿州市,天津市的静海区,河北省的玉田县,江苏省的宿迁市泗洪县,陕西省的咸阳市兴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等地,均有轩辕氏族人分布。
轩辕姓人口分布
现分布:泰安市、商丘市、葫芦岛市、朝阳市、锦州市、阜新市、沈阳市、北京市、杭州市、南昌市.深圳市.
轩辕姓传统文化
轩辕姓郡望堂号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
淮南郡:汉朝曾置淮南国,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为郡,迁治至寿春(今安徽寿县)。曹魏政权时期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朝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唐朝时期有淮南道,治所在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内;唐朝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朝时期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秦朝时期置为襄邑,宋朝时期改称拱州,金国时期始置睢州路,元朝时期称睢州,民国以后称睢县并一直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东平州:今山东省东平县。春秋时期为鲁国的附庸须句国,战国时期属齐国,秦朝时期设为薛郡,汉朝时期置为须昌县,晋朝时期徙东平国来治,南朝宋时期始称东平郡。北齐时期郡废县徙,隋朝时期复置须昌县,唐朝时期移郓州来治,复改为东平郡,宋朝时期称东平府,元朝时期改为东平路,明朝时期降为州,省须城县入州。清朝时期东平属山东泰安府,民国初期改州为县,属山东东临道。
开封府:古称大梁、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辖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郃阳县:今陕西省合阳县。
兴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
鄢陵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周朝时期的鄢国之地。
鹿邑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春秋楚国苦县地,传老子李耳即为此地人。至东汉时期分置武平县。晋朝时期,武平一度省入苦县,一年后复置。至隋朝时期,改武平县为鹿邑县,此以鹿邑命名建县之始,故城在今治西部,后武平之名遂不再见。而源于苦县的谷阳县(东晋)、真源县、仙(唐),蝉联至宋朝时期改卫真县亦于元朝时期省入鹿邑,此县遂确立,至今不变。隋朝时期元朝时期曾移令治。民国初期(1912年)属鹿邑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鹿邑至1952年属淮阳专区,1953年属商丘地区,1958年―1960年一度属开封专区,1965年后属周口地区,今属于河南省周口市。
太康县:太康城相传为夏朝太康所建;故以人名命地。秦朝时期于此地区置阳夏县。汉朝时期改置扶乐县,至晋朝时期省黜。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省入扶沟县,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隋开皇七年(587年)改称太康县。隋开皇年间复置。唐朝贞观初年(618年)省入太康,太康遂一统全境,至今不变。太康之地的隶属关系在历史上时有改变,但多不离推阳国(淮阳郡、陈国、陈郡)与开封府(元田汴梁路)两地。明朝时期属开封府。清朝雍正年间改属陈州府。民国初期(1912年)属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太康初属淮阳专区,1953年起属商丘专区,1958年―1960年属开封专区,1965年改属周口专区,今属于河南省周口市。
柘城县:秦朝时期置拓县,据云:”邑有拓沟,以此名县”。西汉时期属淮阳国,东汉时期属陈国。西晋时期废黜,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改称拓城县,属梁郡。唐贞观初年(618年)省入谷熟、宁陵二县,唐永淳元年(682年)复置。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省入宁陵,一旋复置。明朝时期属睢州,并为州治。清朝时期属归德府。民国初年(1912年)属开封道。建国后,除1958~1960年一度合并于开封地区外,一直属商丘地区,至今不变。
民权县:倡议设置民权县始于1928年2月,其根据是谓此一地区在睢县、考城、兰封、宁陵四县之边做,毗连河北省之东明与山东省之曹县、定陶。地广人稀,难以治理。民国政府批准此项倡议,遂将杞县之人和、新兴、西肥、巴河、双塔五社与睢县之七、八、九等区另辟一县,命名为民权。当时全县分为六区,其一二三四等区系由睢县划归者.其五六两区系由杞县划归者,设县治于李坝集。至八月筹备事宜全部完成,翌年通过立法手续明令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民权除了在1958~1960年一度合并于开封专区外,一直属河南省商丘地区,至今不变。
宁陵县:春秋时期属于宋国的宁邑之地。战国时期属魏国。西汉时期始置宁陵县,属陈留郡。东汉于其地又置已吾县,两县并存七百余年,至南北朝北齐时期,已吾县省入下邑县。汉朝以后,宁陵的隶属关系多有变化,惟县除北齐时一度废、隋开皇间复置外,直至今日不变。金大定十年(1170年)改隶归德府(州),直至清朝末期。1913年属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宁陵除了在1958~1959年属开封专区、1960年一度撤销外,一直属于河南省商丘专区,至今不变。
扶沟县:汉朝时期置扶沟县,属淮阳国,后历代相沿。除了晋朝时期初省后复,隶属关系多有改变外,该县之建置二千年来基本未动。五代以后隶属开封府,直至清朝初始改属陈州府。1912年属开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初属淮阳专区,1953年后改属许昌专区,自1956年改属周口专区,今属于河南省周口市。
冠县:春秋时期为晋国的冠氏邑。隋开皇六年(586年),析馆陶县东部和清渊县南部置冠氏县,其境域待考。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清水县(原清渊县)并入冠氏县,境域扩大。元朝时期更名位冠州。明朝初期改位冠县,其境北越馆陶、邱县域,东界清河县的清河屯,西界威县的方家营,南界威县的沙儿寨,北界南宫县的红河村。
嘉祥县:今山东省嘉祥县。
静海县:今天津市静海区。
渔阳县: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
堂号
上党堂:以望立堂。
淮南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睢州堂:以望立堂。
兴平堂:以望立堂。
鄢陵堂:以望立堂。
鹿邑堂:以望立堂。
太康堂:以望立堂。
柘城堂:以望立堂。
民权堂:以望立堂。
宁陵堂:以望立堂。
冠氏堂:以望立堂。
嘉祥堂:以望立堂。
静海堂:以望立堂。
渔阳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亦称东临堂。
开封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梁堂。
郃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合阳堂。
扶沟堂:以望立堂,亦称淮阳堂、陈州堂。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
榆西堂:长城东起榆关(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与中原,故以居住地为堂号。该地轩氏谦和达理、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淡泊敬诚。
轩辕姓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罗浮高隐;兴化贤名:上联典指唐朝东莞人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百余岁容颜不老,曾著《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见,问他长生术,他答道:“杜绝声色,淡薄滋味,喜怒哀乐不动心,施德不偏。尧舜禹汤能长寿,也都是因为这些。”下联说唐朝人轩辕范,知兴化军,考绩被列为优等,上奏朝廷。
五言通用联
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正殿柱联。
纵横三万里;上下五千年: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诚心亭联。
七言通用联
广袤幅员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正门联。
发展经济合必作;增进民主工与农: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一进门新撰砖柱联。
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祭亭联。
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诚心亭联。
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诚心亭联。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黄陵: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新撰祭典用联。
十言通用联
拓土建邦,传四百兆胄裔;开物承务,启五千载文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联。
拓地建邦,垂衣裳以昭华胄;活人济世,辨医药而著内经: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联。
大哉!黄祖丰功洪德震中外;伟矣!民魂雄风浩气励古今: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桥山永翠,钟灵毓秀传国脉;古柏长青,拔地擎天壮民魂: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八百里青城,玉垒依然山色秀;五千年华夏,金瓯永固帝恩深: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古轩辕黄帝祠联。
赤子聚龙乡,万里寻根圆旧梦;神州迈虎步,亿民戴德开新元: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大门联。
十万万黄帝子孙,齐心共奔四化;五千年文明古国,寰宇同赞中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新撰祭典用联。
诚心向善,善始善终,善人善己;刻意为修,修德修志,修性修心: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诚心亭联。
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祭亭联。
经天地、顺时变,建中华重万代法式;正衣裳、叙人伦,造书契创千古文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庙祭台联。
启草昧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问龙蹻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古轩辕黄帝祠联。
止干戈,一海内,代神农,千古雄风犹在;旁日月,抚颛民,顺天纪,万年土德长存: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轩辕黄帝开创民族文化,丰功伟绩永垂不朽;中华儿女继承先祖事业,爱国精神世代相传: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新撰祭典用联。
倚沮水,枕桥山,八节四时,山山水水显灵气;栉春风,沐秋雨,一年两度,雨雨风风祭祖陵: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谒初祖,怀虔诚,五千年梦绕魂牵,碧血丹心留青史;兴中华,倡廉洁,九万里山欢水笑,明月清风伴锦程: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联。
炎陵赫赫,黄陵赫赫,赫赫炎黄,子子孙孙繁繁衍衍;松树森森,柏树森森,森森松柏,枝枝叶叶郁郁葱葱:陕西省黄陵县轩辕黄帝陵、神农炎帝两陵联。古代相传有1把轩辕剑
轩辕姓家谱文献
河南睢县轩辕氏族谱,(明)轩辕輗始修,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修木刻活字印本;1986年轩辕建启、轩辕成敏、轩辕吉敏、轩辕慎良、轩辕永吉等四修手写本;1998年五修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河南省睢县轩老家庄轩辕氏宗祠。
轩辕姓字辈排序
河南睢县轩辕氏字辈:“鸿功绍先德信义建家基敏慎兆祥庆饮明振文思”。注:睢县轩氏、轩辕氏字辈相同,凡姓称轩氏者,族谱记载仍然为轩辕氏。
轩辕姓姓氏名望
轩辕姓古代
轩辕:(公元前2717-前2599年)上古帝王。即黄帝轩辕氏,少典与附宝之子。轩辕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曾战胜炎帝于阪泉 ,战胜蚩尤于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轩輗 :(公元~1464年待考),字惟行,一字惟衡;河南鹿邑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进士,授行人司副。明宣德六年用荐改御使,明正统五年晋升为浙江按察使。
轩万春:(生卒年待考),字彦绩;辽西人氏,祖籍京东玉田。著名晚清秀才、书法家。师承皇象、钟繇,工真、草、隶、行,其笔法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其书法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轩辕集:生于陕西轩家桥。集,会昌时人。武宗好神仙,集以山人进。宣宗即位,流岭南,居罗浮山。大中十一年复徵至长安,召问长生术。寻归罗浮。
轩世荣:(生卒年待考),字軏;辽西人氏,祖籍京东玉田。著名民国文人、书法家。
轩辕姓现代
轩辕轲:1926年8月生,字敏毅,毕业于河南大学.河南省睢县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纂要》、《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龚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一章,《中国教育魂》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两章。发表有《顾炎武的社会教化思想》、《颜元的社会教化思想》等有关教育思想的论文十余篇;《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若干心理学考察》、《文心雕龙杂摭》等有关古代文论研究的论文数篇。担任《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南宋事功学派及其教育思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教育》、《基础心理学》等多种获奖学术著作的责任编辑、终审。
轩锡明:(公元1949~今),笔名: 轩西明;河南桂颖人。著名当代小说作家。1968年毕业于青海省贵德县中学,现为青海省贵德县文化馆创作员,国家二级作家(副高职称)。青海省作家协会理事,青海省海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德县文学爱好者协会主席。
轩静渊:(公元1936~今),女,河北定县人。著名西南农业大学教授。1957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1982~1984年在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植物防疫学科学习。现任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教授,昆虫教研室主任。主讲《植物化学保护》、《农业昆虫学》、《植物抗虫原理及应用》、《储藏物昆虫学》等课程。参加“水稻三化螟预测及 防治”研究,获重庆市重木科技四等奖。
轩玉亭:(公元1947~今),河南临颍人。河南省豫剧二团,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6年毕业于河南省戏曲学校主攻生丑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 员,中国戏曲学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学会会员,河南省第二次文代会代表。
轩鸿瑞:(生卒年待考),号墨子,轩輗之后;河南鄢陵人。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