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义形起名网
- 甘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甘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居第245位,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遍及祖国南北。今山东郓城、安徽宿松、安徽太湖、上海嘉定、江西丰城、江西萍乡市(莲花县、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余干县(玉亭镇锞子岭、洪家嘴乡甘家村)、南丰县、金溪、崇仁、高安、南昌,广西玉林、梧州、贵港、北海、柳州、平南、百色,湖北浠水、麻城、红安、峨边,四川合江、邻水,贵州遵义、毕节、兴义,湖南汨罗和湖南湘阴月湾村、常德、衡阳祁东县,福建海澄县"路边甘"(今漳州市龙海市东园镇、屏南、惠安、仙游,广东新兴、紫金、五华 ,云南陇川、河口,河南南召、光山甚至北京,河北景县,河北南宫市甘狼冢村,河北藁城西马村,山东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温州洞头,东北吉林,山西太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甘家岭村最为集中。汉族、壮族、傣族、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甘姓历史发展
甘姓姓氏源流
甘(Gān)姓源出:
源于姒姓
出自夏朝时期的诸侯国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夏王朝时期,有诸侯国甘国(今河南洛阳),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氏的一支。
源于子姓
出自商王朝高宗武丁的老师甘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纂》、《姓谱》记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期,商王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国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甘氏。
源于姬姓
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同族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在周武王姬发执政之初,即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氏。这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现在陕西省的鄠县西南一带当时就是以“甘”为名的,因此,陕西一带就是该支甘氏的发源地。
出自春秋时期王族甘昭公子带,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周襄王封后母周惠后所生的甘昭公姬子带于甘邑(今河南原阳),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
少数民族
源于满族,出自元朝时期喀尔喀蒙古嘎察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嘎察古特氏,亦称刚察古特氏,源出漠北喀尔喀蒙古嘎察部(今蒙古国),以居住地名为姓氏,意为“大漠中的村庄”。清朝初期,喀尔喀蒙古被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在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今内蒙古肯特山南部爆发了著名的“昭莫多之战”,噶尔丹部主力军被康熙大帝亲率清军击溃,部众叛离,嘎察部乘机脱离了厄鲁特蒙古的控制。康熙大帝剿灭噶尔丹之后,嘎察部归附满清王朝,部族人等多称嘎察古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甘氏、李氏等。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噶努氏,满语为Garu Hala,汉义“天鹅”,以地为氏,世居噶硕克村及噶努山一带(皆在今蒙古与俄罗斯交界之唐努乌梁海,俄名唐努图瓦),后多冠汉姓为甘氏。
⑵.满族甘佳氏,满语为G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后复冠汉姓为甘氏。
⑶.满族瞻楚浑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Jancuhun Hala,汉义“甘甜”,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多冠汉姓为甘氏、詹氏。
甘姓甘姓始祖
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甘姓迁徙分布
《百家姓》:甘钭厉戎(甘姓位于《百家姓》245位)。
《说文解字》:“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古三切”。可见,甘姓来源于职业。甘姓祖先是上古巫师,以占卜为业,所以说出来的话都是“道”。黄帝战胜炎帝、蚩尤,一统天下后,利用上天赐予的宝鼎,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作干支;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按照节气教导百姓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鱼虫。黄帝将掌管天文历法占卜这一重大事件交给第十三个儿子,并封他在甘。后来子孙繁衍,以国为姓,是为甘姓祖先,研究天文历法占卜事。
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五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甘氏最早出自夏王朝时期子姓。
到了上古周王朝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户县)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洛阳),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
甘氏源出多头,叔带之后只不过是甘氏最重要的一支,故甘氏早在先秦时已广布于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甘氏已分布于包括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方大地,而在南方诸省,除安徽外,今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也有甘氏人入迁。
汉末三国时期,巴郡临江人(今重庆忠县)甘宁事吴主孙权,遂落籍今江苏南京,其子甘瑰因故被流放会稽(今浙江绍兴),故甘宁子孙散居今江浙一带。刘备之妻、刘禅之母沛人(今江苏沛县)甘皇后虽死于战乱中,但其亲属入迁蜀地应是不争之史实。
晋室避乱南迁后,世为天水、渤海、丹阳、洹水、长乐等郡望族的甘氏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甘氏人由于仕宦、避乱等原因更广泛的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其中唐时丹阳人(今属江苏)甘凝迁居江西南丰。
五代两宋时期,甘氏人入迁福建、广东。渤海堂《甘氏族谱》载有:“甘氏祖宗,居福建省汀州宁化县石壁乡葛藤堡,迁移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居住后,分三大房自江西流派始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又迁广东省长乐(五华)……后迁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明朝初期,山西甘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朝末期,有北方之甘氏迁入今辽宁,有闽粤之甘氏入迁台湾。
清朝初期,有两湖之甘氏入迁今重庆、四川。历清至民国,甘氏分布之地渐广。
如今,甘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为多。
甘姓传统文化
甘姓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堂号
旧学堂:商代甘盘为商王老师,被封为”旧学“。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甘姓宗祠对联
宗祠
竹溪甘氏宗祠
竹溪甘氏宗祠位于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后三次修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规模宏大,渊源流长,保存完整,令人叹为观止。
楹联
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源自甘国。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甘姓的源流和郡望。(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秦帝卿相;商王师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楚国下蔡人。十二岁时为秦相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他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及把所攻取的部分燕地给秦。因功任为上卿。下联典指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
长水校尉;江表虎臣。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北地郁郅人甘延寿,字君况,善于骑射。初为羽林期门,后任辽东太守;元帝时任西域都护、长水校尉,匈奴郅支单于攻略乌孙、大宛等地,他和副校尉陈汤发兵击杀郅支单于,封义成侯。下联典指三国时巴郡临江人甘宁,字兴霸,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相继随周瑜破曹操、从吕蒙拒关羽,因功官西陵太守、折冲将军,时称“江表虎臣”。“江表”,古称长江以南地区。
显名践约;绥德抚循。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下蔡人甘茂,在秦国做官,秦武王时任左丞相。武王想窥探周王朝的虚实,甘茂攻取了韩国的宜阳,使秦国领土扩展到了中原地区,武王得以顺利到达东周的雒邑(今河南洛阳)。“践约”,指甘茂攻打韩国前,担心有人猜忌而向武王进谗言,便请武王与他立下誓约,得以免除了后顾之忧。下联典指晋代丹阳人甘卓,字季思,官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善于安抚百姓,使境内徭役全免,市场物价平稳,人们称颂其德政。
五言通用联
一飘风外树;双履雨中山。
——明·甘瑾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诗人甘瑾《河梅阁山居》诗句联。
旧学家声远;渤海世泽长。
——安徽太湖县甘姓祠堂门联
七言通用联
洋洋世著东溪集;炳炳大篇赋杂诗。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字泳之,崇仁人,所著甚富,有鳌溪刻本,凡七进三十余篇,号《东溪集》。下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尝赋杂诗一首,凡一千四百字,随事起义,随义练句,古今大篇,未或过之。
天文星占光中外;熬溪刻本耀古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中期天文学家甘德,齐国人,一说楚国人。与石申精密记录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著有《天文星占》,已佚。世传《甘石星经》已非原著。下联典指宋代诗人甘泳事典。
丽质与玉人同埒;童年取卿相列尊。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甘后,沛县人,刘备在小沛时纳她为妾,后随刘备住荆州,生刘禅。甘后天生丽质,体态轻盈,河南又有人献玉人放在甘后身旁,洁白丽润。“埒”(Liì音列),谓相等。下联典指战国时甘罗,秦相甘茂的孙子,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家臣。吕不韦企图攻打赵国,来扩大燕国献给他的河间封地。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并将赵国攻取的燕地地方分一部分给秦国。因功任为上卿。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率兵御曹,江东虎臣望重;事秦使赵,少年上卿计奇。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巴郡临江人。初依刘表,后归孙权。定计取黄祖,随周瑜破曹操,军功显赫,为“江苏虎臣”。下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事典。
师范示商家,继往开来,宜以经纶恢旧学;威名垂汉代,承先启后,好将韬略焕新猷。
——佚名撰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栗县福田镇甘氏宗祠联。上联讲文,典指甘氏起源于商代,甘盘曾任高宗武丁的师傅和相。下联讲武,典指汉代甘延寿、甘英都以武勇而留威名。
甘姓家谱文献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宗谱一卷,(清)甘运沧、甘运洁等修,清嘉庐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家谱一卷,(清)甘书芬、甘景麟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三修家谱,(清)甘土愍等修,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著者待考。
浙江常山甘氏重修宗谱七卷,(民国)郑顺来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子瑞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
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炳垣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民国)甘世珍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南昌东关甘氏重修支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怀和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清)甘常俊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清)甘氏合族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艺文篇第一~八卷,世系篇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清)甘氏合族纂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清)甘氏合族纂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山东桓台甘氏家谱,(清)甘绍裕等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民国)甘可富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撰,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江口华阳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枝江市档案馆。
湖南甘氏草谱,(民国)甘岳臣辑,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手抄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勃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清)甘功献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西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清)甘臣勋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广东甘氏祠谱,(民国)甘熙庭重编,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广东甘氏族谱,(民国)甘远林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民国)甘铭新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山祖祠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美国。
甘氏宗谱,(清)甘国堂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甘氏宗谱,(民国)甘元抡等续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甘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民国丁已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萍甘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甘华盛主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姓字辈排行
湖北枝江甘氏字辈:“可以继续长发祥”。 江西萍乡莲花县甘氏字辈:“成仕承盘宗 世泽绵衍长 乾坤山水美 诗书礼乐香 智谋图国泰 文明兴家邦 立志树德才 兰桂齐腾芳”(莲花甘氏始祖成景公,系出南京市丹阳镇、从正公第十四世孙,明朝洪武年间官徙江西吉安府,今属萍乡市)。
山东郓城甘氏字辈:“凤作兰登,立志远大”。
湖北麻城甘氏字辈:“廷其世必永唯望国家兴一昭天有道启应发祯祥济世同延庆文章足立身运生方克裕源远竟流深不尽宗功伟绵长祖德馨孝思千古尚历代有龙吟”。
湖北天门甘氏字辈:“庭应衣良大雨文学相选永德家声必洪”。
湖北崇阳甘氏字辈:“登朝寿景明师仁余世杰”。
湖北十堰甘氏字辈:“文敬承先泽武期绍祖勋忠诚开国瑞孝友振家声”。
湖北洪湖、江西丰城甘氏字辈:“承家惟孝友忠厚自永昌”。
广西玉林北流新圩甘氏字辈:“以悦宇滋泰稽怀世需树品经书承懋宗功祖德传家乐业永基达仕贤才”;“以悦宇滋泰稽怀世兴树品经书成均进仕荣发盛源世流远诗兴壮志昌文明”。
广西桂林甘氏字辈:“星现光明朗高照定乾坤”。
广西贵港甘氏字辈:“兆锡嘉明昌世泽雄开景运进家星”。
广西宾阳甘氏字辈:“忠清华国宝孝友迪前光敬笃宗仿厚忻沾世业昌”。
安徽太湖甘氏字辈:“文嘉必应希肇大成世继以善长正加孙允遵祖训经义详明瑴贻启迪笃敬忠贞”。
安徽广德甘氏字辈:“仁义其行永恢世泽”。
湖南中湘甘氏字辈:“明士之腾起功臣曾连昌显所光祖德世泽远传芳”。
湖南醴陵甘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志崇仁义”。
江西萍乡、九江修水甘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加志从仁义”。
江西临川甘氏字辈:“梁朝文同仕,立扬思道义,奕世茂儒昌,家国兆琪方”。
四川攀枝花甘氏字辈:“文有芝成茂洪再万世庭”。
四川邻水甘氏字辈:“于家培大业在国立元功”。甘肃兰州甘氏字辈:“文德怀良相武功仰义成谨勤绍世泽昌大振家声”。浙江永昌甘氏字辈:“国永志纯承富瑞知恩铭祚善霖雨庆福共海长荣”。
天津武清甘氏字辈:“国德从仕作景钰永久长”。
天津静海甘氏字辈:“圣进起大廷,文连玉继长,景增兆尚作,天福永世昌”。
重庆甘氏一支字辈:“庆普承相敬志尚宗良一学明维克存于家培大业在国立元功孝友施之政尊优锡以丰锦江华翰发鹏翮彩云通才与三苏盛望如五桂雄声明高北海甲第捷南宫玉律其音远金科必体崇台端天禄阁瑶府树宾鸿懿训昭来许念兹务本中”。
安徽博望区甘公村《甘文贵》:甘氏字辈:顺德启孔孟、文章定国家。
山东平邑甘氏字辈:“全家同志,信义言忠”。甘氏一支字辈:“仁义礼庆明国永昌盛禄秀泰志世文”。
山东枣庄甘氏字辈:“全家同志,信宜延宗”。资料有待补充。
广东开平,甘氏家门世代字派:渭世裔造元奇自结朝有文势佳廷维思仲,成大业,立伟勋,光耀方正,汉中兴,国强盛,永明泰平。
河南濮阳甘氏字辈:“存敬慎永绍始志,怀善良克大先声,盛朝之忠孝尽美,传世宝明誉应成”。
河北南宫市甘狼冢甘氏字辈:“兴仲恒彦福新永卫国文武志凌云龙啸震良梦”。家谱记载始祖甘仁礼,甘仁义二兄弟由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大槐树迁于此,此辈分由后人另排与老字辈无关联。
湖北仙桃杨林尾镇古阳村一支,据父辈讲是从天门八字脑迁徙过来。甘氏字辈:“世应永必昌 正宗定新国 福义得长安”。
甘姓甘熙故居
甘姓简介
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又名“友恭堂”。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白下杂识》等地方志书。因他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故居内原筑有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仿宁波天一阁建造,楼上藏书十余万卷,楼下金石彝鼎,充仞璀璨,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幸存的部分藏书经甘氏族人商议,捐赠给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珍藏。其中珍贵的宋版《金石录》几经辗转幸存于北京图书馆。1982年甘熙故居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后修复了南捕厅19号的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1995年,故居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为再现清代江南的民居风貌,2001年南京市在此展开了全面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
甘熙(1798-1852),字实庵。祖籍安徽省歙县,出身于江南望族。清雍正、乾隆年间最为市井诵闻的勇士甘凤泉即为甘熙的直系祖先。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在宁居住期间,他致力搜集乡邦文献,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影响。
甘姓对联
堂联
于湖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甘熙精研风水勘舆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跟经商有关,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则吉,朝向上的“悖异”与风水有关。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
武丁旧学;
典午名家。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厅堂联
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大厅联[屏门挂联]
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庖厨君子远;菽水妇人宜。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厨房联
此联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
福禄寿三星高照;松竹梅四季长春。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中堂联[挂联]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佛堂联[挂联]
旧时妇女多信佛,在家中设置佛堂供奉观音,日常在此诵经、祈祷、礼佛。
积卷敢夸东壁富;披函好趁北窗凉。
——甘熙之父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云烟供养邀清泽;金石摩挲发古香。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
——佚名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联[抱柱挂联]
门扇联
甘熙故居原有的一些楹联和门对,反映了甘家的家风和处事观念,其中很多门对原件都留存在各进的大小扇门上,现撰录如下:
门扇四言联
淡泊明志;清虚凝神。
总集福荫;备致嘉祥。
前程远大;后地宽宏。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千秋博士;一代儒生。
修其天爵;教以人伦。
人因竹静;风为兰和。
门扇五言联
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良佩双温穆;新兰自芬芳。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门扇七言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比德如玉圭璋特达;
积善人家庆有余。如松有节枝叶贯时。
甘姓历史名人
甘盘:生卒年不详,中国商朝名臣。
甘盘初为商王小乙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导小乙的继承人武丁。是为“帝师”身份“。武丁继位后,封甘盘为卿士,为主要辅佐大臣之一,称他”旧学“,从此甘姓以”旧学“为堂号。据史书记载:「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孔安国传:「高宗(武丁)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说」。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武丁即位后,「居殷,命卿士甘盘」。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一说是齐国人),中国著名天文学家。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左相、齐国上卿。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先后为秦国平定汉中,攻取宜阳。后来,遭到向寿、公孙奭等人的谗言诋毁,在进攻魏国时投向了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
甘罗:战国时期著名小神童,楚国下蔡(今安徽省凤台)人。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岁事秦相吕不韦从政,做事胸有成竹,善于言辩,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俐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甘英(生卒年不详),字崇兰,东汉人。曾于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等诸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
《后汉书·西域传·安息传》记载: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安息国是汉朝与大秦交易的中转点,将汉朝的丝与丝织品与大秦交易,从中获取垄断的暴利。也许是考虑到若汉朝直接开通了与大秦的商路会损害其垄断利益,于是安息人没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经叙利亚的陆路,而是备陈渡海的艰难:“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又以传说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此语一出,即使甘英在西海却步返还,最终未能到达大秦,但甘英却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有学者指出,安息船人所说的“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的,很可能即是希腊神话中以歌声迷惑水手的塞壬女妖。在《晋书·四夷传·西戎传附大秦国传》中有略为不同的记载:
汉时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其国。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
甘英出身于内陆,回国后甚至报告海水不可饮用:“途经大海,海水咸苦不可食。”(《晋书》)也许正是因为对海上航行知之甚少,甘英才相信了安息船人对航海危险的夸张描述,止步于安息。
甘延寿:字君况,后汉时北地郁郅人。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卒谥壮。
甘宁:字兴霸。三国时临江人。先依刘表,后归吴。陈计于孙权,先取黄祖,尽获其士众。又从周瑜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须,宁为前都督,衔枚出破敌,敌惊退。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
甘战(?—569年),字伯武,东晋时代江西丰城人。万寿宫西山十二真君之一。以孝行闻名乡里。遭时乱离,隐居草泽,不求闻达。因慕神仙之术,闻许逊能行孝悌大法,除害利物,遂登门拜为弟子。曾斩杀大蛟。相传许逊上升时,赐他金丹,后归丰城,继续传道,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正月七日,驾麟车,乘云而去。政和二年,封为“精行真人”。
甘泳:字泳之,宋朝江西崇仁人,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他作了一首长诗,有1400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甘从矩:字方平,南唐丹阳人(今江苏南京丹阳镇),南唐征南将军,为江西丰城甘氏始祖。丹阳甘氏出身中下级武官,首领为甘从矩,“乾宁四年(897),甘从矩南下进取江西 ,迫使钟传、危全讽归属南吴。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受封吴王。吴王拜甘从矩为吴国开疆大臣,功晋征南将军,食邑丰城骊塘 (今丰城市秀市镇潘桥水库库区内),爵丰城伯。天祐五年(908),功成名就的甘从矩退归骊塘。献家财田园以济民苦,建宝福、云岩、隆福三寺行施桑梓,时为世人称颂。武义元年(919),吴王杨隆演敕文,加封甘从矩为“富城开国伯”。宋建隆二年(961)南唐李中主迁南都于南昌,其臣有甘从矩者,与其他大小臣工一样率领部属投入了这次西迁南都的移民运动。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揭傒斯两次提到这件事。
甘凤池:江苏江宁人,清代著名武术家,生卒年不详。先后拜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江湖人称「江南大侠」,著有『花拳总讲法』。据清人王友亮着『甘凤池小传』说,他年八十余,终于乡。
甘渭汉(1908-198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平江游击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十、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甘思和(1915-19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0月26日逝世,终年73岁。
甘祖昌(1905-1986),江西省莲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代科长、红6军团团供给处主任。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120师旅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西北野战军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运城、宜川、扶□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在家乡去世,享年81岁。
甘泗淇,原名姜凤威,号炳坤,宁乡县十都月山楠竹山(今黄材镇八渡水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4年2月,甘四淇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
甘力田(又名甘觉彪)1911年生于湘阴石塘月湾村白水江畔,师从李丽久、刘百川等,主习轻功、散打。曾回湘阴与同乡年轻人在田间比试,四五十人奈他不何。能飞檐走壁,在封闭房间中为人打不着。又腿功了得,能脚踢石磨十几米远。 从国术馆出来后,甘力田曾在卧龙镖局走镖,被誉为“潇湘第一镖”。黄埔军校武冈分校武术总教官。
1941年12月,甘力田参加了著名的新墙河战役,用大刀砍杀了13个日本兵。将三个日本兵引至地窖中。在地窖里,日本兵的枪发挥不了作用,这三个日本兵全都成了甘力田的刀下鬼。
甘姓研究考证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